網站簡介:
高陽縣位于保定東南部,毗鄰雄安新區(qū),距北京、天津、石家莊各約150公里,保滄高速、大廣高速和正在建設的津石高速貫穿全境。縣域面積441平方公里,全境為平原,有潴龍河、孝義河、小白河3條匯入白洋淀的季節(jié)性河流??h內石油資源豐富,年產石油約25萬噸,地熱總儲藏面積約1007平方公里,總蘊含量相當于10.44億噸標準煤,被譽為華北地熱之冠。全縣轄5鎮(zhèn)2鄉(xiāng)1個街道辦,164個行政村(社區(qū)),常住人口32萬。2018年,全年地區(qū)生產總值完成99.9億元,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1.48億元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.4億元,城鄉(xiāng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.8萬元和1.8萬元。高陽歷史悠久,底蘊深厚,特色明顯,有“四張名片”:文化古縣。高陽是人文始祖顓頊帝初國之地,是繼黃帝建都涿鹿之后的遠古第二故都。建邑于戰(zhàn)國時期,西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始置縣,后歷為國、郡、軍等治所,舊治在今舊城村。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遷于現(xiàn)治。歷代名人輩出,明清重臣孫承宗、李鴻藻,留法勤工儉學首倡者李石曾,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王錫疆、楊景山,抗日名將佟麟閣等都出自高陽。戲曲文化源遠流長,孕育出了馬三峰、蓋叫天、田際云、韓世昌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。紅色高陽。1917年,高陽人李石曾在布里村創(chuàng)辦留法工藝學校,高陽成為留法勤工儉學發(fā)祥地。1932年,在高陽、蠡縣一帶,掀起了一場反對國民黨反動統(tǒng)治的大規(guī)模農民武裝暴動,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河北紅軍游擊隊,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權。高蠡暴動為著名紅色長篇小說《紅旗譜》創(chuàng)作提供了深厚土壤,成就了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。紡織之鄉(xiāng)。高陽紡織始于明末,400多年傳承不衰。建有史料文物比較齊全的專業(yè)類紡織博物館。目前,民營企業(yè)5700余家,紡織企業(yè)4000余家,百臺織機以上的紡織專業(yè)村118個,各類紡織機械4萬余臺(套)。年產毛巾50萬噸,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%;年產毛毯7萬噸,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8%。紡織業(yè)年產值350億元,成功申報“高陽毛巾”地理標志證明商標,被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等授予 “中國毛巾?毛毯名城” “紡織行業(yè)創(chuàng)新示范集群地區(qū)”榮譽稱號。商貿名城。高陽紡織商貿城是全國最大的毛巾專業(yè)批發(fā)市場。龐口農機汽車配件城年交易額突破240億元,是全國最大的農機配件銷售市場,被中國農機流通協(xié)會命名為“中國農機配件之都”。高陽商貿繁榮,企業(yè)眾多,經濟組織達2.4萬余家,中國馳名商標5個,省級著名商標33個,自主品牌5820個,馳名和著名商標總量居全市第1位,紡織類品牌擁有量居全省第1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