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簡介:
喜德是一個從奴隸制社會“一步跨千年”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(qū)縣,較之內地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嚴重滯后。歷史欠帳多、經濟基礎弱、地理環(huán)境差、自然條件惡劣是制約全縣經濟、社會發(fā)展的重要因素??h域內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況,貧困面大、貧困程度深、勞動者素質差、生產力水平低下,大多數農民群眾生活處于溫飽線以下。1980年始,國家用發(fā)展資金和“三州開發(fā)資金”(即兩項資金)扶持發(fā)展生產。到1988年,全縣農村極度貧困狀況有所緩解,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96元,人均占有糧400斤。為消除貧困,實現共同富裕,黨中央、國務院從20世紀80年代末,有組織、有計劃、有步驟地在老、少、邊、窮地區(qū)實施大規(guī)模的扶貧開發(fā)。喜德縣于1989年11月被列為四川省新增少數民族貧困縣,1991年被列為省定國扶貧困縣,逐步加大扶貧開發(fā)投入力度,從1989年底至1992年11月,國家共投入扶貧開發(fā)資金1627.5萬元。通過5年努力,基本解決全縣11248戶貧困建卡戶生存問題,實現省定的“二六”最低溫飽線攻堅指標(即全縣建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200元,人均占有糧食600斤)。1994年國家實施“八七”扶貧攻堅計劃(即從1994~2000年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動員社會各界力量,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,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人口的溫飽問題),喜德同時被列為“八七”扶貧攻堅國家扶持縣。根據國家、省、州扶貧攻堅計劃,縣上從實際出發(fā)制定“五二五”扶貧攻堅計劃,即從1995~1999年,用5年左右的時間,基本解決全縣5.2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。在此期間,國家、省、州、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6639.6萬元,縣委、縣政府以扶貧越溫攻堅統(tǒng)攬全局,以基本解決溫飽為中心,以貧困建卡戶省、州制定的“五八、五一”指標(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元,人均占有糧食800斤)為目標和突破“五個一”建設為重點(一是貧困戶人均有0.5畝至1畝高產田(地);二是戶均有一畝找錢地或人均有20~30株經濟林木的小庭院;三是戶均有1個種、養(yǎng)殖業(yè)的多種經營骨干項目;四是戶均有1個勞動力從糧田生產上轉移出來發(fā)展多種經營、務工或從事第三產業(yè);五是戶均有1個能掌握1~2門實用技術的明白人)。在抓好越溫攻堅的同時,國家還先后投入資金1112.5萬元,開展以移風易俗、改善貧困農戶居住和生活環(huán)境為主要內容的形象扶貧。1999年11月,經省、州扶貧攻堅檢查驗收組確認,全縣已實現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的目標,提前1年完成扶貧越溫攻堅任務。2002年,縣上被國家確定為扶貧開發(fā)工作重點縣,扶貧開發(fā)由“輸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扶貧轉變,重點轉向教育扶貧、衛(wèi)生扶貧、移民扶貧、新村建設、“三房”改造等5大扶貧工程。到2006年5月扶貧工程舉措取得明顯成效,教育、衛(wèi)生、交通、電力、通信、人畜飲水等社會公益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,高山移民、新村建設、“三房”改造改善了貧困農戶生產、居住條件和生活環(huán)境,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429.1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3元,人均占有糧從509斤上升到960斤,農民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。
|